
小香薯种植亩产值上万元,产量和利润高,销路好!
在安徽省繁阳镇缸窑村的小香薯种植基地,第一年试种的亩产量就达到了2000多斤,市场零售价每斤5元左右,亩产达到了上万元的好收益。小香薯种植基地位于缸窑村的白玉枇杷园内,根据盛明付的介绍,小香薯因其小巧无筋而闻名,口感香甜糯润,营养价值很高。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农药和化肥,因此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均衡的绿色健康食品。今年小香薯试种取得成功,
在安徽省繁阳镇缸窑村的小香薯种植基地,第一年试种的亩产量就达到了2000多斤,市场零售价每斤5元左右,亩产达到了上万元的好收益。小香薯种植基地位于缸窑村的白玉枇杷园内,根据盛明付的介绍,小香薯因其小巧无筋而闻名,口感香甜糯润,营养价值很高。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使用农药和化肥,因此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均衡的绿色健康食品。今年小香薯试种取得成功,
冰烤红薯,就是在烤蜜薯的基础上,追加一道台湾独特的冰夯工艺,通过机械慢火烘烤后,零下38℃急速冷冻,瞬间锁住烤蜜薯的甜度,在保证营养不流失的同时又创造了冰爽可口的香甜好滋味。“冰烤红薯”外表微软而内心冰爽,轻轻掰开便立即释放出淡淡蜜糖焦香,入口清凉爽心、软糯香甜,可尽享冰淇淋一般的绵密细滑,在酷热难耐的夏日吃上一口甜糯绵密的“冰烤红薯”,
2017年,谭跃华回到家乡,创办了跃华食品有限公司,他结合传统手艺,对粉条的加工配方和工序进行了改良,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了全面“升级”,以适应规模化生产。目前,公司有红薯粉、玉米粉、圈圈粉等产品,每年生产各类粉条类产品两千余吨,年产值达一千余万元,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经济效益。据统计,该企业共为周边群众提供就业岗位32个。
视频:她创业种红薯,红薯果和红薯梗被她卖出天价,净赚2000万。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养生健康食品的追捧,原本“不值一文”的红薯叶、红薯梗成为了人们眼中的“香饽饽”。红薯梗、红薯叶成为了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大来源。红薯梗卖到韩国却被称为“黄金菜”,主要用来做干菜或者泡菜,价格十分昂贵,红薯梗能挣钱,对于农民来说无疑是一条新的致富路。
虽然已经入冬,但在山西省河津市的张家堡村,百亩地瓜产业示范园内,却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地瓜,这个原本贫穷的村子才能摆脱贫困,有了更多的人脱贫致富。方城县小史店镇娄庄村的地瓜窖里,冷风呼啸,一群薯农围着魏石头,兴奋地商量着今年的收益,明年种几亩,种几种,一个个喜笑颜开,一副“薯光”的模样。
去年年底,姬京建辞去了北京新发地的工作,回到家乡河北省邢台市新河县雅家寨村,借助电商平台,创新特色产品,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今年36岁的姬京建说,他在北京新发地工作了5年,对农产品销售行业比较熟悉。近两年,他发现水果玉米在电商平台销量很好。他回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乡亲将传统玉米改种水果玉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初冬的早晨,月河两岸寒意渐浓。汉阴县涧池镇军坝村村民俞绪平正在自家粉条加工厂忙碌着,他要赶着今天晴朗的天气把新加工的粉条晒干。“我们村生产粉条的历史有100多年,我是家里第三代粉条制作技术传承人。”说起粉条生产,俞绪平侃侃而谈。安徽省全椒县科学推进乡村绿化美化与庭院经济发展,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发展庭院“微果园”。
从武汉主城区驱车近百公里,才能到达新洲区徐古街道孙咀村。进入11月,这里的农田上,依旧是火热朝天的丰收画面,武汉绿科达农业科技公司小香薯种植基地正在采收中。梅顺林说,进入秋冬季之后,小香薯的需求量增大,所以采挖量也大。“江浙一带人更爱这种特色红薯,所以我的销售渠道比较畅通,基本都是熟悉的商贩来收,根据收购量我再采挖。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当前,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一些农产品滞销。这些滞销的农产品其实是可以通过另外的渠道进行加工成其他产品,如零食,但由于滞销产品多、市场销售疲软等因素,深加工往往受限。其实,有的农产品可以通过最简单的加工变成动物的饲料。如南瓜、马铃薯、红薯等具有较高的淀粉、糖分等,是接近玉米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玉米的好能量饲料。
冬季零度来临,哪些蔬菜热卖?记者在“叮咚买菜”APP中搜索“霜打菜”后发现,该线上平台共有“霜打白萝卜”“霜打大白菜”“霜打小菠菜”等近二十个品种。据介绍,该平台日均销售近50万份霜打菜,其中,很多热门的品类每日上午就会被卖断货。天气越冷,火锅越热,火锅菜也热卖畅销。叮咚买菜也适时为消费者推出了涮火锅、滋补汤品等主题活动。
视频:600斤红薯能产出多少地瓜粉?看看这位红薯大叔6天做出了多少。地瓜粉,别名番薯粉、红薯粉。主要是用红薯制作而成的。红薯粉是一种广西、陕西、湖南、福建、四川、贵州等地的地方特色小吃。地瓜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
11月19日,2022年郴州市首届西河乡村旅游文化节,在桂阳县正和镇和谐村开幕。开幕当天,发布了12条郴州市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并举行了农业、文旅招商项目推介会。河南省级文明村高庙村的红薯文化一条街声誉日隆、“淘宝村”水泉汪村的渔网渔具“云上腾飞”至全国各地、宋集村蒲公英小镇雏形初现、崔庄村香菇小镇正紧锣密鼓谋划布局……
在湖南浏阳市社港镇源田村红薯叶基地,20多位村民顶着烈日采摘红薯叶。林晚秀是其中之一。“最近订单量比较大,一天要发两趟红薯叶,我们都在抓紧时间‘备货’。”林晚秀说。“红薯叶能从5月一直卖到11月,去年帮助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4000元,我们村还获评了社港镇‘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单位’
立冬以来,衡山县进入传统手工红薯粉皮加工生产的旺季。连日来,家家户户抢抓晴好天气,忙着制作红薯粉皮,一派丰收忙碌的景象。罗俊美告诉记者,手工红薯粉皮因口感柔软筋道,特别受欢迎,所以她家的粉皮都是提前下订单再生产的,基本上不用为销路发愁。半个多月以来,他们夫妻俩已经加工制作了1000多斤粉皮,收入可观。
务工人员在晋城市绿野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忙碌着,该公司大力发展红薯、苹果、草莓等有机农产品冻干食品加工产业。公司年转化红薯2000吨,苹果、草莓等500吨,增加了农产品附加值,带动3600户农民走上了富裕路。张兴赢建议,建立特色农产品辐照产业区域发展的长效机制,建立“国家特色农产品辐照产业区域建设发展中心”,提供产业区域发展战略咨询。在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或集散地兴建农产品辐照科技示范工程。
春节将至,熊意辉的手机响过不停,1月20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大悟县黄站镇刘河村的湖北省大悟县仙居顶农业有限公司,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正马不停蹄地将粉条打包装袋、或搬运到货车上。58岁的村民熊云华穿着工作服、戴着手套和口罩,快速地将粉条称重、麻利地装进礼盒中。“这段时间都忙不过来,平均一天接到20余个订单电话。”乐得合不拢嘴的熊意辉直言:“可别小瞧了这些粉条,在我们大悟可是出了名,乃至闻名全国。”
安徽省阜南县是全国蔬菜生产大县,常年瓜菜种植面积39.8万亩,总产值29.1亿元。随着2021年国家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试点县建设项目的落地,全县申报立项主体34家,拟建库容积11.2万立方米,全部为机械保鲜库。“推广种植优质品种12个,种植面积近10万亩,年产值3.2亿余元;建设高标准千亩示范方2个、百亩示范方100余个,发展育苗基地12个;红薯存储量2万余吨……”这是从清丰县红薯办获悉的该县红薯
一到冬天,大街小巷总会飘着烤红薯的香味,很多人都忍不住买上一个尝尝。也有人心生疑问,为啥路边卖的烤红薯总是比家里烤的甜?炭火烤出来的红薯会不会有致癌物质?今天就为大家一一解惑。路边卖的烤红薯外层总有一层黏糊糊、较硬的东西,像是一层糖浆。不少人就怀疑:这些烤红薯是不是刷了糖浆?其实并非如此。除了红薯品种,主要与烹调方式有关。视频:胖妹上街卖烤红薯,人气爆棚味道好,吃完想忘忘不了!
近年来,廉江发掘本地土质优势、气候优势,大规模引进红薯种植。引进什么样的薯苗,才能保证廉江红薯的竞争力,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廉江的思路是,市场份额已经饱和的,不种;市场份额还有很多缺口的,优中选优。这样一来,“紫薯贵经8”“西瓜红(普薯32号)”“济薯26号”这几个品种就成为大规模引进种植的第一选择。
张书明的种植合作社已经成立12年。合作社现有农户220余户,发展红薯种植5100多亩。张书明还在游沟村承包了一个荒山种植红薯400余亩。他的红薯粉生产线,一小时就能加工红薯1万余斤。现在的书明种植合作社已经形成了从育苗到种植到储藏再到深加工的一体化生产链条,年销售额500万元左右,每年育苗、卖苗、移栽、收获等各个阶段,可带动附近村民100余人就业。
现在街道非常支持像卞旭这样的“新农人”回乡创业,通过好的政策扶持,好的团队帮助推广产品,减少创业者们的后顾之忧。带着稻种,开着机器,卞旭正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尝试水稻旱种新技术。“这种子是免费提供的,今年我准备先种30亩,如果效果好的话,即便产量稍微少一些也没关系,毕竟不用育苗、插秧,还节约了大量的地下水泡地。”
红苕(红薯)在农村可能不一定受人欢迎,因为农村人见多了红苕,但是在城里却不一样。因为现代人追求复古和绿色生态的生活,而红苕其实是一种健康、长寿食品,经常食用能对人的消化系统有很大的好处,所以红苕在城里是很受消费者欢迎的。我们可以把红苕拿到市场里,加工制作烤红苕、红苕丝、红苕粉、锅巴红苕、红苕粥等副产品售卖,相信也能获得很多消费者的青睐的。
王世杰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大棚里面养猪,原来,他想把猪的年出栏量从现在的5万头扩增到10万头,但是想要再增加5万头的规模,至少还得建设7万多平米的猪场,投资至少需要5000万元,还得重新流转土地,那怎么样既能扩大规模又节省成本呢?一天王世杰在蔬菜大棚溜达时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大棚里面能不能养猪呢?就在大家高兴和佩服王世杰的时候,王世杰却说:“创新不能停”。
李元钊生在大坪村,长在大坪村,一辈子跟村里的农田打交道。眼下,他种下的400亩土豆迎来收成,亩产量5000多斤。除了土豆,李元钊每年还种植甜瓜、西瓜、红薯、花生等多种蔬果,一年算下来的净利润少则五六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我做农业从来没亏过,赚多赚少都会赚。”李元钊自豪地说。到2020年,李元钊一共承包了700多亩的农田,占大坪村农田总面积一半以上。
“1万份草莓,上线一周就被郑州、许昌、开封的网友买光了!”谈起自己第一次试水电商的成绩,90后“新农人”韩志磊非常兴奋,“要不是因为我们采摘能力有限,销量还会更高。”他不顾家人反对,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到老家种地。打拼2年后,闯出门道的他在村里带头成立农业合作社,将“扶贫大棚”打造为种植、观光、采摘、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基地,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