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故事:高山上种植野生黄精,大价钱,很省事,不耽误外出打工!

创业故事:高山上种植野生黄精,大价钱,很省事,不耽误外出打工!

5年前 (2021-05-02)

千米海拔上,云雾缭绕间,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向家村83岁村民姚本汉正在为家门口移植的野生黄精培土。看着屋前这两亩地的黄精,姚本汉骄傲地介绍:“家门口的两亩黄精都是去年从山上移植来的,还需要3到5年成熟,成熟了卖个大价钱没问题!”野生黄精的种植靠的是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村民在不耽误外出务工的前提下,平均每年每亩还能增收一千元收入。

从拉面馆老板到种粮合作社负责人,麦田里创设农业“新模样”

从拉面馆老板到种粮合作社负责人,麦田里创设农业“新模样”

5年前 (2021-04-27)

从拉面馆老板到种粮大户,再到农业合作社负责人,27岁的姜明阳在过去5年多换了3次身份,终于在麦田里找到人生“奋斗目标”。如今,他通过订单农业,引导乡亲们把长期以来的“普通小麦田”发展成高效益的“高筋小麦田”,不仅帮助群众增了收,也在麦田里创设着年轻人对农业憧憬的“新模样”。“现在可以说找到终生奋斗的目标了,扎根农业,大有可为。”姜明阳说。

绿色养殖故事:种草养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兼顾生态环保与经济效益

绿色养殖故事:种草养牛,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兼顾生态环保与经济效益

5年前 (2021-04-25)

珠街乡创新提出“以草养畜”发展思路,目前已发展巨菌草1万余亩。珠街乡已建成规模化养牛场4个,全乡黄牛存栏8000余头,下一步将持续巩固“以草养畜”成果,打造10个畜牧养殖示范基地。3月20日,记者来到勐海县甘蔗主要种植区之一的勐遮镇时,发现田野里的甘蔗已经收割完毕,往年四处冒烟的景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成群的黄牛在牧人的吆喝声中,悠然自得地咀嚼着甘蔗秸秆。

财富故事:养小龙虾一亩纯利过万,是什么塘口管理技巧?

财富故事:养小龙虾一亩纯利过万,是什么塘口管理技巧?

5年前 (2021-04-24)

快、大、多,是小龙虾养殖盈利的几个关键点。近些年,在饲料企业的不断引导下,通过投喂高档料来完美地兼顾“速度”“规格”与“产量”,让不少养殖户每年都有丰厚的收入。他们的财富故事,也吸引了周边的人跨界前来“淘金”。产业的新陈代谢,正推动着小龙虾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厂商与用户之间的系列美好故事也由此展开。

“养蜂达人”的创业之路:从养鸡场到养蜂基地

“养蜂达人”的创业之路:从养鸡场到养蜂基地

5年前 (2021-04-23)

那么,该养点什么呢?经历养鸡的实践后,周承伟明确了自己的养殖要求:投入小、产品可以长时间储藏、回报周期短。在室友的启发下,他决定养殖蜜蜂。周承伟和室友找到四川农业大学的养蜂学老师,道出了心中所想。老师很支持,愿意分出学校的四箱蜜蜂作为他们前期的“实验”。有了百余人的蜂农支持,合作社的蜂蜜存量一下多了起来,麻烦也多了起来。

贵州玉屏:一个食用菌加工企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故事

贵州玉屏:一个食用菌加工企业的产业融合发展故事

5年前 (2021-04-21)

食用菌作为玉屏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近年来,玉屏把发展食用菌产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通过工厂化、规模化生产食用菌,提高食用菌的品质和产量,并吸纳群众进入相关企业务工以增加收入。对于公司下一步的规划,赵飞介绍说,在未来发展当中,公司还将建设培训中心及观光园,将产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创业故事:香港三名大学生在广东江门当“现代高科技农夫”

创业故事:香港三名大学生在广东江门当“现代高科技农夫”

5年前 (2021-04-19)

为解决上述问题,香港青年团队充分发挥创新创业精神,一致驻扎在农业基地,展开大量基础试验,经过多年科研攻坚,申请了4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填补了华南地区鱼菜共生技术基础应用数据的空白,建立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鱼菜共生生产系统,为鱼菜共生技术在国内的产业化落地打下了科研基础。比如江门在农业发展方面态势良好,有着土地和人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

果园有了“共享”新玩法,一个“80后”山东大学生的共享果园”

果园有了“共享”新玩法,一个“80后”山东大学生的共享果园”

5年前 (2021-04-17)

近日,石家庄市民赵荣娥一家来到位于栾城区的硕丰果园,亲手采摘下专属自己的金秋黄蜜桃:“我们从果园共享微信群里收到桃子成熟的消息,就赶紧过来尝个鲜,而且桃子都是我家专属桃树长出来的,吃着放心又不花钱,真是特别合适。”一次偶然的机会,夫妻俩接触到了中以现代农业产业园正在进行的“共享果园”项目。看到了在国外流行的先进苹果种植模式,夫妻俩积极报名申请托管。

一个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的创业故事,皖西白鹅产业拓新局

一个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的创业故事,皖西白鹅产业拓新局

5年前 (2021-04-16)

“这些天听到‘叽叽喳喳’的鹅苗叫声头都大的!”4月8日,在安徽展羽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前来商讨滞销鹅苗问题的 六安市裕安区固镇镇钱集村裕富家庭农场主杨道玉无奈地直摇头。他说家里有种鹅3000只,还有7000多只小鹅苗,因为滞销的原因,现在不得已又多雇了两个人在家帮助饲养。长远来说,还是要把‘皖西白鹅品种资源保护区’着力打造成皖西白鹅养殖加工‘洼地’,建立特色项目库

河北临西县年产食用菌超10万吨,贵州剑河县食用菌产业“一盘棋”布局

河北临西县年产食用菌超10万吨,贵州剑河县食用菌产业“一盘棋”布局

5年前 (2021-04-16)

近年来,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将食用菌培育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目前,临西县年产食用菌超10万吨。春意正浓,万物复苏。贵州剑河县岑松镇沪昆高速公路旁,剑荣菌业有限公司生产大棚海鲜菇9号车间,雾气缭绕,一簇簇海鲜菇清香鲜嫩,工人们忙着采摘、装筐,一派热火朝天景象。“如今,在家门口务工,每月能有4000多元收入,既能就近顾家,又能挣钱,生活越过越好。”

创业故事:与蝴蝶为伴,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年纯收入近50万!

创业故事:与蝴蝶为伴,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年纯收入近50万!

5年前 (2021-04-11)

说到农村养殖,除了常见的鸡、鸭、鹅、鱼、猪、牛、羊等,还有人养昆虫,譬如弱不禁风的花蝴蝶。在乐山一个小村庄里,就有一个小伙子爱和蝴蝶打交道,最后还靠它发家致富。如今,熊飞饲养的蝴蝶品种已达到了8种,年纯收入接近50万元,接下来,他想把蝴蝶产业融入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和研学,还有庆典放飞,标本,工艺品,让更多的人了解蝴蝶行业,爱上蝴蝶。

“80后”台胞扎根武汉开公司创业:推广中药材GACP国际化种植

“80后”台胞扎根武汉开公司创业:推广中药材GACP国际化种植

5年前 (2021-04-11)

扎根武汉11年,“80后”台胞王天山深耕中药材种植及新药研发,立志将中医药发扬光大。王天山透露,在武汉市东西湖区,公司建立了185亩的国际本草种植示范基地,计划在今年八九月份完成基本设备配置和基础药材种植。”2020年6月返回武汉后,他立刻投入生产线筹建。今年4月下旬,其公司与湖北天门一家企业合建的喷剂生产线将投产;下半年,另一处位于湖北蕲春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内的喷剂生产线也将投产。

“90后”学霸夫妻的创业故事:当职业农民,享深山田园生活

“90后”学霸夫妻的创业故事:当职业农民,享深山田园生活

5年前 (2021-04-09)

白天,戴起斗笠,穿上高筒雨鞋,穿梭在田间地头;晚上,在厨房搭起直播间,通过直播把深山农产品推介到大都市……这是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南坑镇大山深处,一对“90后”夫妻的日常。这对夫妻均毕业于同济大学,丈夫叫柯嘉华,妻子叫周晰。两人回到家乡南靖一起过起大家向往的田园生活,从事生态种植。回家乡创业,夫妻俩每天披着朝霞赶路,伴着黄昏日落归家,种植四季水果、有机蔬菜。

90后夫妻的草莓合作社,大胆尝试新品种,第一年收入20多万

90后夫妻的草莓合作社,大胆尝试新品种,第一年收入20多万

5年前 (2021-04-07)

去年,柳林村引进新的草莓品种“香野”,提供草莓苗的企业打算在村里选择两栋大棚进行试验种植。在大家都在疑惑和观望时,唐厚振夫妻俩果断决定拿出自家一栋大棚,种植新品种。如今,“香野”草莓已成功结果,在合作企业的兜底保障下,草莓不仅不愁销路,而且还卖上了好价钱,与此同时,夫妻俩还跟技术人员学到了草莓种植管理技术。

创业故事:这个小农庄从4张桌子起步,五年后年收入600万!

创业故事:这个小农庄从4张桌子起步,五年后年收入600万!

5年前 (2021-04-05)

毛柯翔从2000年开始创业,用四张桌子办起一个农家乐,五年后年入600万!我们来看看毛柯翔是怎么样开动脑筋,用什么样的营销策略,把农庄做大做强的。吃饭挣不了多少钱,利润不高,他认为客人带走的产品才是更大的利润,于是想到了注册了品牌,在推出了青鱼干外,还增加了泡菜系列,新花一大笔资金,用来产品包装,用自己妻子的名子做品牌,并要妻子做代言。

创业故事:客运司机改行养殖黄辣丁的致富故事

创业故事:客运司机改行养殖黄辣丁的致富故事

5年前 (2021-04-02)

“此前我做过5年的客运司机,后来就改行搞起了水产养殖,专门养殖一种叫黄辣丁的鱼(学名是黄颡鱼、黄骨鱼)。迄今已养殖4年了,效益还挺好的。“我把儿子叫到眼前,告诉他,我想回老家创业,还搞以前的水产养殖。”甘春生说,儿子没有反对。“我不禁想起从事客运前,我和儿子在老家农村养过肉牛、还养殖过泥鳅,当时都比较成功。”甘春生说。

“药草皇后”蒲公英浑身是宝,金坑村开出致富花

“药草皇后”蒲公英浑身是宝,金坑村开出致富花

5年前 (2021-04-01)

走进桓仁满族自治县沙尖子镇金坑村村民万岁仁家的蒲公英基地里,看到蒲公英嫩芽儿已经破土而出,好似在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暖意融融的世界。“‘婆婆丁’浑身是宝,嫩芽可以当菜吃,根晒干后可以泡茶,种子可以卖钱。”万岁仁略感自豪地说,“再过几天就能采摘出来,运到市场去卖了”。春节前后,一斤蒲公英甚至能卖到30元,这一转变让很多颇有远见的乡村人迎来了难得的致富机遇。

肉牛标准化养殖项目:让养牛赚钱变轻松,收益提高10%以上

肉牛标准化养殖项目:让养牛赚钱变轻松,收益提高10%以上

5年前 (2021-03-30)

走进这座现代化饲养场,只见4栋蓝色钢架结构的牛舍整齐排列,宽敞通风,牛舍建设、肉牛管理、饲料管理以及防疫管理等按照标准贯穿肉牛养殖的每一个环节中,实现了养殖全过程的程序化操作和模式化管理。目前饲养场建立起畜禽标识佩戴、隔离观察、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现代化经营,年出栏肉牛1500余头,年收益可达700余万元。

福建平潭种植大户的致富经,一年净利润至少五六百万元

福建平潭种植大户的致富经,一年净利润至少五六百万元

5年前 (2021-03-29)

李元钊生在大坪村,长在大坪村,一辈子跟村里的农田打交道。眼下,他种下的400亩土豆迎来收成,亩产量5000多斤。除了土豆,李元钊每年还种植甜瓜、西瓜、红薯、花生等多种蔬果,一年算下来的净利润少则五六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我做农业从来没亏过,赚多赚少都会赚。”李元钊自豪地说。到2020年,李元钊一共承包了700多亩的农田,占大坪村农田总面积一半以上。

种1亩莲藕收入1万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致富模式是这样铸就的

种1亩莲藕收入1万多!“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致富模式是这样铸就的

5年前 (2021-03-27)

“现在种植一亩莲藕可以收入一万多元,除去成本后,还有六七千元的效益。我本人种有莲藕十余亩,现在还在找土地扩种。”面对镜头,陶新村村民陈水金信心满满。陶新村位于汕尾市海丰县陶河镇东部,自古以来就是优质莲藕的生长宝地。近年来,陶新村打造以莲藕种植为主导,荷花观赏、农业采摘为一体的现代农业新业态,释放“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能量,成为当地村民致富奔康的新路子。

家庭农场创业故事:从养牛到生态观光,牛产业拉起“牛经济”!

家庭农场创业故事:从养牛到生态观光,牛产业拉起“牛经济”!

5年前 (2021-03-25)

奶牛吃得好,才能产好奶。为了给奶牛提供最新鲜的青贮原料,农场在周边流转了1000余亩土地用于青贮专用玉米种植,同时也解决了粪污的消纳问题。“奶牛产生的粪便也是‘宝贝’,可以用作天然有机肥料,真正实现生态循环模式。”农场主成美玉介绍,一头奶牛一天就是60多元的“伙食费”。我希望把农场打造成为一个集休闲观光、科普教育、寓教于乐为一体的现代化生态观光园区

创业故事:玉米只能吃?大学生培育出“文玩玉米”新品种

创业故事:玉米只能吃?大学生培育出“文玩玉米”新品种

5年前 (2021-03-24)

除了吃、做饲料,玉米还能用来做什么?在山西晋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业大学生张焱培育出了一种可以盘的“文玩玉米”。这种玉米个头小巧,但颜色丰富、颗粒饱满、玉润通透。经过挑选、清理、安装配件、加固、编织、上油,一个个精致的文玩挂件就做成了。据测算,农户种植“文玩玉米”,每亩收入在6000元至8000元,是种植普通玉米收入的3倍以上。

90后大学生回贫困村创业,创办生态农业基地,一周卖出上万单草莓

90后大学生回贫困村创业,创办生态农业基地,一周卖出上万单草莓

5年前 (2021-03-22)

“1万份草莓,上线一周就被郑州、许昌、开封的网友买光了!”谈起自己第一次试水电商的成绩,90后“新农人”韩志磊非常兴奋,“要不是因为我们采摘能力有限,销量还会更高。”他不顾家人反对,放弃大城市的工作,回到老家种地。打拼2年后,闯出门道的他在村里带头成立农业合作社,将“扶贫大棚”打造为种植、观光、采摘、旅游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基地,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

创业故事:他独具慧眼,选择“冷门”作物种植,成就创业致富梦

创业故事:他独具慧眼,选择“冷门”作物种植,成就创业致富梦

5年前 (2021-03-20)

近年,在广东出现了这样一位90后创业者——广东崧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吴俊松,他独具慧眼大力发展起葛根种植,不仅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实现了创业梦想,更带动广大村民走上致富路。1990年生的吴俊松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专业。起初,他想用专业知识创业赚钱,种过水稻、红薯等农作物,但都没成功。直到2015年,吴俊松看中了一种冷门农作物——葛根,才开启了崭新的事业。

广西天等县发展牛蛙+特色种养结合产业,这个基地年产值800万元

广西天等县发展牛蛙+特色种养结合产业,这个基地年产值800万元

5年前 (2021-03-19)

在天等县宁干乡永乐村,池子里的牛蛙正呱呱鸣叫。这里饲养的是美国牛蛙,蛙体绿或棕色,腹部白色至淡黄色,四肢有黑色条纹,生长快、产量高,是一种可食用蛙。目前采用浅水盖棚模式的养殖方式,每个养蛙池可饲养1万余只牛蛙,平均亩产成年牛蛙6500公斤,年产值800万元。该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基地占地150亩,共建有350个养蛙池。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扫一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