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 (2019-07-12)  创业故事 水产养殖 评论关闭
文章评分 1 次,平均分 5.0
导语:眼下泥鳅正处于生长期,我的全部精力和心思,都扑在了研究“稻鳅共生”模式上。6月份放苗,12月份出塘,让人没想到的是,首次试水我们就大赚了一笔,每亩利润超过了3.7万元。村里其他养殖户看到了可观的收益,也纷纷加入进来。第二年,我发出去3亿多泥鳅苗,20多个养殖户跟着我一起干,养殖规模扩大至2000多亩,销售额有9000多万元,实现利润3100多万元。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为2021新农人提供精选的创业新项目,新政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让创业者更易起步,让创业过程更顺利,让生意风险降到最小,让三农创业更易赚钱!

【人物名片】

沈良,85后,从小枕着水乡入梦。大学毕业后,他毅然离开收入稳定的通讯行业,回到湖州南浔投身水产养殖。引进台湾泥鳅,探索“稻鳅共生”生态养殖模式,他带领双林镇向阳村村民抱团发展。这几年,一条小泥鳅助力养殖户“掘金”千万的故事,在当地传为美谈。

水产生态养殖创富故事:曾经的养殖“菜鸟”,如今带着村民们飞

通讯员 张斌 摄

(记者 王艺潼)眼下泥鳅正处于生长期,我的全部精力和心思,都扑在了研究“稻鳅共生”模式上。现在的我,皮肤黑了几个度,但褪去了曾经的稚气,多了几分自信。如果你要问我,好不容易跳出“农门”,为何还要回来?我的回答是:“农村舞台广阔,大有可为!”

一则新闻打破单调生活

2009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我,跟大多数父母希望的一样,留在了城里,找了一份稳定的工作。按照既定轨迹,每天重复着单调的生活。但内心想“折腾”的小火苗,却一直在燃烧。

农村娃出身,我对农业新闻节目蛮感兴趣。2011年,一则报道中国泥鳅之乡——赣榆县墩尚镇养殖泥鳅致富的故事吸引了我。看到小小的泥鳅,不仅“吹鼓”了当地养殖户的口袋,还走出了国门。按捺不住兴奋,我背起行囊去了当地考察。

回来后,我毅然辞了工作。我在村里了解了一圈,乡邻们大多养黄颡鱼、白条鱼,怕缺氧死鱼,常常要夜间巡塘,但效益却不高。而泥鳅非常耐低氧,可以实现高密度养殖,不会出现一般鱼类的缺氧泛塘的现象。我暗下决心——学养泥鳅,学会后带着乡亲们一起养!

做农业,我是菜鸟,光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我了解到,池塘内的水深、温度、环境等都是影响泥鳅幼苗成活率及抵抗力的关键,而泥鳅幼苗抵抗力的高低决定后期养殖能否成功。我报了湖州电大的养殖专业进行系统学习泥鳅的养殖知识。我在村里承包了200多亩水塘,我的养殖事业起步了。

人们只爱吃青鳅?我不信!

泥鳅养殖并不顺利。2012年,我最先养殖的是省内消费者青睐的青鳅,但尝试一年后,发现这个品种产量和效益都偏低。村里的养殖户都在观望,没人愿意跟我一起干。

彼时,广东省刚刚引进个大体肥的优质品种台湾泥鳅,我便打起了这个新品种的主意。我把想法告诉养殖户,却遭到了一片反对声:“本省人都爱吃青鳅,这种台湾泥鳅以前都没见过,肯定没人买!”

有没有人买,市场说了算。我先后跑遍了杭州、苏州、合肥武汉等地的水产交易市场,打听台湾泥鳅的市场行情。情况让我振奋:台湾泥鳅口感鲜美,很受欢迎,而且养殖效益比青鳅高出一大截。我把这个好消息带回了村里。4个养殖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跟我一起养台湾泥鳅。

6月份放苗,12月份出塘,让人没想到的是,首次试水我们就大赚了一笔,每亩利润超过了3.7万元。村里其他养殖户看到了可观的收益,也纷纷加入进来。第二年,我发出去3亿多泥鳅苗,20多个养殖户跟着我一起干,养殖规模扩大至2000多亩,销售额有9000多万元,实现利润3100多万元。

那几年,我时常为了育种忙活到凌晨,终于掌握了一套泥鳅育种繁殖饲养、防病的系统技术。随着养殖效益和规模的攀升,2015年,我把养殖技术带到了宁波,利用滩涂发展养殖业。

我从养殖户的笑容中,收获了比赚钱更快乐的东西,那就是满满的成就感。

泥鳅田里种起巨人稻

看到村里的发展,不少年轻人也回来了。我每年都会免费带3个徒弟,手把手地教会他们养殖各个过程的技巧,还把手中的水塘让给他们养殖,学习各项技术。如今,已累计带出了10名徒弟。他们陆续走出养殖场开始从事养殖产业

这两年,泥鳅养殖市场已经趋于饱和,泥鳅价格下滑,从顶峰时的15元一斤降到去年的9元一斤。继续这样养泥鳅,显然是固步自封。现在,生态循环养殖已成为养殖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我正着手探索“稻鳅共生”生态养殖模式。

“稻鳅共生”让泥鳅吃掉稻田里的杂草种子、虫卵,为稻田松土,减少稻田的虫害草害和农药使用,稻田也可以为泥鳅遮阴,提供天然饵料,减少泥鳅的饲料用量。这种立体化养殖模式,既提高了泥鳅和稻谷的品质,也加大了土地利用率。

今年,我打算在“稻鳅共生”中种植巨人稻。巨人稻叶片宽大,可以长到2.2米,光合作用充足,不仅能为植株带来充分的营养,还为泥鳅提供了更好的栖息环境,能实现产量的翻倍。等这种模式成熟后,我就把经验传授给村民,形成规模化养殖,然后整合资源打造生态泥鳅品牌,开展抱团拓市。最近,我还在研究黑斑蛙的养殖,如果顺利,也将在当地推广开来。

作为从这里走出去的年轻人,我发自内心热爱这片土地,这些年的经历也让我愈发感到,年轻人是农村的奔头和希望,而农村也大有发展空间。

【特别注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者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QQ1181287136)删除。水产生态养殖创富故事:曾经的养殖“菜鸟”,如今带着村民们飞

点击这里查看详情>>>赠送2021最新创业项目资料

《2021涉农创业精品项目及农业扶持资金申报指导》

 

除特别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为69农村创业网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http://www.69cy.net/232553.html

2023新农人最需要了解学习的农村创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免费共享!关注@69农村创业网,让创业者更易起步,让创业过程更顺利,让创业风险更小,让三农创业更易赚钱!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扫一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