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网:为2021新农人提供精选的创业新项目,新政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让创业者更易起步,让创业过程更顺利,让生意风险降到最小,让三农创业更易赚钱!
四川北川: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春暖花开之际,走进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开坪乡凤阳村羌河谷乡村旅游项目现场,处处可见紧张繁忙的施工场景。工人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一轮的建设中,紧锣密鼓地为该项目完善、升级,为夺取“开门红”贡献着力量。
“我们羌河谷主要营业项目为羌文化传承与体验、峡谷漂流及水上娱乐活动等,我们同时也提供了特色餐饮以及住宿。目前我们的设施正在完善,预计在5月1号前完成所有的建设。”羌河谷乡村旅游项目负责人石先明告诉记者。
每逢节假日,羌河谷游客众多、客房爆满。2019年至2021年,羌河谷共计接待游客20000余人次,实现收入600余万元,带动本地相关从业人员90余名,带动本地农户土特产、农副产品销售200余户,120余万元。
而在开坪乡小园村,“西羌幽谷”项目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我们西羌幽谷从19年开始建设,至今一期项目全面完成。去年八月份试营业期间,收入还是达到了300万(元)左右,目前我们正在加紧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竹林餐吧、房车营地、服务接待中心、水上娱乐等项目。”“西羌幽谷”项目负责人侯光荣说。
“西羌幽谷”项目预计将在今年实现正式营业,届时,将形成年接待能力2万人,预计实现旅游收入800万元,带动小园村140余村民人均增收500元;解决300人就业,每人每年不低于20000元的收入。
据悉,北川全县今年共实施163个项目,目前93个项目已开工,其中,68个在建,25个已完工。
河南宝丰: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粮仓、墙画,茶馆、酒馆、面馆,油坊、民宿,古树老井、小桥流水……初春时节,走进河南省宝丰县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内,一副古色古香的场景扑面而来,禁不住让人泛起一丝乡愁。
龙王沟其实并不是一条沟,而是龙泉寺、王堂、杨沟等七个村的简称,横跨宝丰县、汝州市的百里虎狼爬岭地带,分属商酒务镇和张八桥镇管辖,总面积1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751亩。曾经这里因为土地贫瘠,农民增收乏力;经过几年的发展,这里每当万亩油菜花、油葵花盛开时节和秋季谷物、高粱成熟季节,便成为网红打卡地,游人如织。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如何在没有条件的地方闯出一条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路?宝丰县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于2019年8月打破行政区划,将原分属两个乡镇的王堂、龙泉寺、杨沟、马庄、马厂、大栗庄等七个比邻行政村组合起来,连片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实现资源统筹、优势互补、区域协调,探索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宝丰模式”。
“示范区所在区域属于贫水区且土地贫瘠,我们在此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将附近净肠河的水引入整修的蓄水池,通过喷灌等对农田进行灌溉,同时进行了田间道路硬化和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增强了土地抗风险能力,提高了土地收益。”宝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姚荣洁说。
示范区成立后,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村共建、抱团发展的思路,注册成立了龙王沟实业有限公司,以村民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每亩500元并分红的模式,先期流转土地6000亩,集中连片种植多个品种花期不同、色彩不同的油菜和油葵、高粱、谷子、花生、黑小麦等经济作物,打造花海经济,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
按照宜林则林、宜养则养的原则,示范区内发展果树、景观树、大球盖菇种植和鸡鸭鹅养殖,与此同时,对土地里产出的经济作物进行深加工并销售。“原来我们这的地风调雨顺时每亩只能产四五百斤粮食,现在普遍产七八百斤。靠种植经济作物,土地收益大幅增加。”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龙泉寺村党支部书记、龙王沟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凯介绍。
观念一转天地宽。目前,龙王沟实业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已达11000亩,安排200多名村民在入股土地上务工,工资每天50元、80元或120元不等。现在,公司的农产品品种已有9大类56种,年销售额320万元以上。在博鳌国际峰会上,龙王沟荣获中国名优农产品示范基地荣获称号,实现了以花为媒的赏花经济。村民入股土地每年每亩有500元的保底收入外,去年每亩分红150元。土地集中流转入股,最主要的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他们再也不用操土地的心,安心在外或在当地务工、经商。
宝丰县创新探索的龙王沟乡村振兴示范区“高标准农田 ”模式,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紧密结合,不但提升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综合生产能力,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补齐了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还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每年各色油菜花和油葵花开时节,游客纷至沓来,摩肩接踵,在一眼望不到边的花海中流连忘返。平时,游客则在示范区观赏别具一格的美丽乡村、体验农耕或各种小作坊生活,骑一骑乡间共享单车,吃一顿地道的农家饭,住一宿乡村竹林民宿。
“观花时节,游客最多时每天可达3万人以上,我们村有几十户村民做各种小生意,其中一户村民卖红薯粉面条,一天就卖了5000多元。”孙凯说。
农耕馆、民宿、研学基地以及茶馆、面馆、轧油坊、辣椒深加工作坊等各种古色古香的经营业态等,打造出了一个别样的乡愁杨沟。“我们村利用老旧房屋发展村集体经济,进行改造修缮,开有农家面馆、麻花作坊、虎头鞋作坊等十多家,每年来此游玩的人多达几十万人。来人多了,也吸引在外创业有成的人士回乡创业。”杨沟村党支部书记杨永杰说,杨沟村利用老旧宅院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做法,前不久还引来了全省农村宅基地改革现场会与会人员的现场观摩,得到省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前年,杨沟村返乡创业者陈要坤返乡投资近60万元、装修17个房间开起了杨沟人家饭店。受疫情防控影响,杨沟人家饭店开开停停,开业2年多来,仍实现保本微利。“这两年多来,仅员工工资支出就达40余万元,给村集体交房租10多万元。让乡亲们有了挣钱门路,我不后悔。”今年44岁的陈要坤信心满满地说,“待到疫情消散那一天,有万亩花海和乡愁杨沟做支撑,我相信我饭店的生意会越来越好。”
【特别注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者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QQ1181287136)删除。
点击这里查看详情>>>赠送2021最新创业项目资料
《2021涉农创业精品项目及农业扶持资金申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