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 (2022-05-25)  休闲农业 水产养殖 评论关闭
文章评分 1 次,平均分 5.0
导语:通过渔旅融合,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渔业文化、挖掘传统渔业文化的价值、彰显渔业文化的多功能特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和渔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休闲渔业就是利用人们的休闲时间、空间来充实渔业的内容和发展空间的产业。休闲渔业是以钓鱼运动为核心的综合性休闲旅游产业。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网:为2021新农人提供精选的创业新项目,新政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让创业者更易起步,让创业过程更顺利,让生意风险降到最小,让三农创业更易赚钱!

休闲渔业就是利用人们的休闲时间、空间来充实渔业的内容和发展空间的产业。休闲渔业是以钓鱼运动为核心的综合性休闲旅游产业。休闲渔业是把旅游业﹑旅游观光﹑水族观赏等休闲活动与现代渔业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配置,以提高渔民收入,发展渔区经济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新型渔业。

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分析,如何推动渔旅融合发展?

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海洋休闲渔业在20世纪90年代在广东福建和浙江等沿海省市休闲渔业开始兴起。之后随着滨海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催化了休闲渔业在我国沿海各地的发展。海洋休闲渔业主要布局在海滨和一些近海岛屿上,开发形式上以海滨观光、海上游钓、海岛旅游和综合开发为主体。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海钓作为更为亲近自然和刺激的休闲旅游项目,海钓近几年已经成为高端钓者的新宠。天津沿海在高端钓友间广为称道的成熟钓点就有20余个,垂钓品种也很丰富,主要有鲈鱼、海鲶鱼、梭鱼及海虹等品种,为海钓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选择。

1、市场规模

从上下游来看,目前以钓鱼和观赏游玩为主的休闲渔业正在成为一种快速发展的休闲娱乐活动,根据休闲渔业统计监测调查年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休闲渔业市场规模近千亿元,达943.18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休闲渔业市场规模在近十年首次有所下降,规模达780.57亿元,同比2019年下降17.24%,整体来看,我国休闲渔业的快速兴起,短期疫情对长期规模扩张趋势影响较小。

2、市场结构

按照农业农村部休闲渔业统计监测分类,我国休闲渔业划分为旅游导向型休闲渔业、休闲垂钓及采集业、观赏鱼产业、钓具钓饵观赏鱼渔药及水族设备、其他等5种类型。其中,2020年,旅游导向型休闲渔业、休闲垂钓及采集业产值分别为301.30亿元、257.27亿元,二者之和占全国休闲渔业产值的71.56%;钓具、钓饵产值为49.03,占比6.28%左右。

3、区域分布

就休闲渔业区域分布而言,2020年,我国沿海11个省份(按产值排序:山东、广东、江苏、辽宁、浙江、海南、福建、河北、广西、天津、上海)和内地19省份产值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整体来看,沿海是占据休闲渔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在2020年下降幅度较大,达22.08%。主要原因是沿海休闲渔业主要来源于外省的游客贡献,内陆主要本省游客组成,而疫情对长途游的影响最为剧烈,导致沿海降幅较大。

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分析,如何推动渔旅融合发展?

4、休闲渔业接待与消费

就休闲渔业接待人次变动情况,受益休闲渔业整体快速发展,我国各类休闲渔业活动接待人次逐年增长,从2017年的2.2亿人次增长为2019年的2.74亿人次。2020年疫情影响下,接待人数仅为2.25亿人次,同比2019年下降17.66%,2021年整体疫情反复,以旅游整体现状推测,预计休闲渔业整体回暖有限,但是随着疫情整体结束,休闲渔业仍将持续发展,接待人次上升。

休闲渔业主要包括垂钓和渔业观赏,虽然2020年整体旅游受疫情影响较大,然而人均休闲渔业消费额却影响较小,主要原因是休闲渔业整体装备(钓具等)需求量受影响较小,加上短视频产业的发展推动短途游的发展,垂钓等消费需求和用户粘性更大,导致我国休闲渔业人均消费不减反增,2020年达人均346.58元,同比2019年增长0.51%。

如何推动渔旅融合发展?

【甘萌雨 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在实施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战略时代背景下,推动渔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既是渔业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方式,也是旅游业创新发展、讲好休闲渔业的“中国故事”、促进渔业渔村和渔民生计转型发展的可行途径。中国渔业已进入转型并迈向现代化产业的快车道,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渔业成为国家战略产业,渔业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通过渔旅融合,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渔业文化、挖掘传统渔业文化的价值、彰显渔业文化的多功能特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改善和渔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重视渔业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

我国幅员辽阔,河湖众多,海岸线绵长,拥有地域特色鲜明的渔业文化资源。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摸清现阶段渔业文化资源家底对履行与促进文化保护、科学推进渔业文化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有关渔业文化资源的调查评价和分类归档工作尚未得到普及或仅局限于个别区域开展,资源内涵和外延尚未得到充分认识,资源体系架构不够明晰,资源利用也较为粗浅。因此,首先,应根据各地实际将渔业文化同其他传统文化一道纳入保护范畴,建立规范的渔业文化保护制度,增强对渔业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并以地域文化的特殊优势为抓手,参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分类归档地方渔业文化,做好渔业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其次,要加大渔业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抢救、修复和保护力度,重点保护级别价值高、处境现状危的传统渔业文化资源,增强与其他传统文化的交互联系,从而助推渔业文化的传承工作。最后,设立定点保护单位和典型案例地,打造渔业文化保护试点样板以探索传承机制。渔业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要兼顾其开发现状监测与历史溯源跟踪的联系,通过融入创新要素活化利用渔业文化资源,体现渔业文化魅力,延续其生命力。

创新渔业生产设施的融合利用

经过多年发展,传统渔业已迈入现代化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此过程衍生的旅游产品也实现了从渔民生活体验、渔村观光等初级模式向海洋牧场、远洋海钓、近海潜游、人工鱼礁等高品质参与模式转变。但多地的渔业生产存在管辖权属不清、多种生产方式并驾齐驱、市场准入良莠不齐等现象,以及休闲渔业产品配置功能性弱和设施设备闲置荒废等问题,经常出现模式照搬导致的休闲渔业发展“水土不服”的状况。因此,首先,应明确渔业生产主体,通过相关准入规则来规避市场乱象,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维护渔业生产公平正义,推动渔业生产工作良序运行,促进渔业生产稳定健康发展。其次,将创新导向、科技驱动作为渔业生产的支撑力量,从受众市场和技术层面拓宽渔业生产方式创新渠道,刺激已有各类生产方式迸发创造力,让当代渔业生产充分受益于科技进步带来的惠宜。最后,应立足各地渔业资源禀赋、生产水平和市场需求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土的休闲渔业模式,调整其在渔业生产系统中的份额比例。同时,进一步促进传统捕捞、休闲渔业、远洋海钓等不同生产方式的交互融合,赋予渔港码头、闲置渔具、弃用渔船等设施新功能,做到旧物新用,通过渔旅融合丰富渔业生产形式。

引导传统渔业乡村的转型发展

渔村是渔业文化保护的重要阵地,也是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对象,本地渔民则是渔业文化传承工作的主要接班人。传统渔业的转型一方面拓展了当地的产业格局、改善了渔村风貌,但也极易造成外来资本和文化过度侵蚀渔业乡村、冲击传统渔民生计模式的后果。因此,下一步工作中,首先,应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在其传统渔业文化根基上,推进新一轮科技成果进村,与生态渔业水域景观、渔村民俗生活体验、渔事科普文化传播等相融合,建设新型美丽渔业乡村。其次,挖掘当地传统老工艺特点,创新创造符合区域特质的文创周边产品,不断支持渔业文化品牌建设。同时,加强社区合作经营组织建设,探索多种利益分配形式,并通过全面提高渔民素质来适应渔业生产科技化带来的变化,或在当地渔业文化品牌创建中为渔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后,发展更为多样的旅游休闲业态,休渔禁渔期间引导渔业资源、渔业设施设备的职能向服务旅游休闲业态转变,让渔民闲“渔”不闲“旅”。还要继续开展休闲渔业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发展休闲渔业,使渔业生产、渔村风俗、渔家乐、捕鱼体验、节事等渔业文化得以发展,促就“文旅融合,双核驱动”发展模式的形成。

【特别注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者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QQ1181287136)删除。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分析,如何推动渔旅融合发展?

点击这里查看详情>>>赠送2021最新创业项目资料

《2021涉农创业精品项目及农业扶持资金申报指导》

  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QQ1181287136)删除。
2023新农人最需要了解学习的农村创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免费共享!关注@69农村创业网,让创业者更易起步,让创业过程更顺利,让创业风险更小,让三农创业更易赚钱!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扫一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