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网:为2021新农人提供精选的创业新项目,新政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让创业者更易起步,让创业过程更顺利,让生意风险降到最小,让三农创业更易赚钱!
乌鲁木齐:生态果蔬采摘带火近郊乡村旅游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江斌伟 宋建华 牟敏)】近年来,随着自驾游的兴起,一种被称为“后备箱经济”的乡村游模式逐渐兴起。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分赴果蔬飘香的采摘园、蔬菜种植基地等处,发现乌鲁木齐周边越来越多的农户乐意种植新品种、运用新技术,生态果蔬采摘带火“后备箱经济”。品牌农业提档升级背后所折射的,正是乌鲁木齐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的生动注脚。
兴特色,打造高品质农产品
8月30日,走进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柴窝铺片区柴源村无花果种植园,六座温室大棚内的无花果陆续成熟,果园负责人余毅生和家人正加紧对成熟的果实进行采摘、装篮。
这里的无花果除常见的黄绿色,还有紫红、油绿、翠绿色,像葡萄一样一簇簇长在一起。有的如鸡蛋般大小,无花果属高产高效作物,果实皮薄肉软、风味甘甜,具有很高营养和药用价值。
六年前,以前种植园林花卉的余毅生通过外出考察,决定发展无花果产业,无花果由此在柴源村“安家落户”。而今,在他的精心管护下,六座大棚内的无花果陆续成熟。余毅生通过实践掌握种植技术,无花果采摘期可持续一年四季。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农业农村局不断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积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拓展乡村多种功能。而无花果的成功种植,无疑成为兴特色中的生动实践。
这的无花果由于口感和品质好,尽管每公斤以60元出售,总有人愿来尝鲜。
“好新鲜啊,无花果有紫黑色的,还有一串串长在一起的。”正午时分,有些游客慕名而来,市民林欣钰正是其中之一。林欣钰说罢,和朋友动手摘了一筐无花果小心放入汽车后备箱,还买了几盆无花果和柠檬盆栽,把后备箱塞得满满当当。
“无花果第一年进入收获季,很多人还不知道,我打算通过网络扩大销售范围,盼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尝鲜。”余毅生忙碌着,期盼着更美好的明天。
业内人士称,所谓“后备箱经济”是指市民从城市开车到乡村旅游,返程时捎上当地特色产品、将后备箱装得满满的一种经济现象。
目前,乌鲁木齐市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5个,全市农民合作社近千家个。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6家、自治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47家,为带火“后备箱经济”夯实基础。
重技术,新品种成“香饽饽”
8月31日,在高新区(新市区)安宁渠镇河西村,村民陈雄正在采摘园内打理蔬菜,西红柿、豇豆等长势正旺。从1983年开始种植蔬菜,陈雄对多种蔬菜习性了如指掌。2016年起,陈雄将家中的4亩菜地做采摘园。
如何吸引游客,陈雄从蔬菜新品种上下功夫。去年,陈雄引进一种新品种玉米,玉米颗粒饱满,口感具有糯玉米和甜玉米特性,每个玉米根据个儿大小在1.5元至2元,供老客户采摘。
陈雄算道:一亩地平均有3000株玉米,普通玉米收益最高2000多元,新品种一亩地收益5000~6000元,关键是不愁销路,玉米基本处于成熟一批、抢购一批的状态,成为后备箱里的“香饽饽”。
近年来,高新区(新市区)通过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形成了四季采摘的全季采摘品牌,助力农业提质增效,增加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打造离城市最近的北郊农业休闲旅游和观光旅游,丰富市民后备箱。
据不完全统计,进入夏季,高新区(新市区)青格达湖乡、六十户乡和安宁渠镇在采摘旺季,每个周末可接待采摘、观光游人数约为24000人次。
同样,这两天,在米东区羊毛工镇西庄子村,乌鲁木齐市新康盛家庭农场的700余亩加工番茄成熟,农场负责人冶占军和合作社社员们也在忙着按照订单采收。
近年来,在农业部门积极引导下,以新技术引领打造高品质农产品,依托订单农业形成规模化种植,促进乡村振兴。
两年前,在米东区农业农村局及村“两委”帮助下,冶占军发展订单种植,与新疆中基红色番茄产业有限公司签单种了700亩加工番茄,实现规模化种植。
冶占军说,“企业提供新品种,合作社采用新技术,今年番茄大丰收,按合同价,每亩地增收近千元,社员们乐得嘴也合不拢。”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李香润说,近年来,在大田种植或是设施栽培方面,乌鲁木齐不断探索绿色栽培新措施,引导农民运用新技术发展种植农作物,不断推动乌鲁木齐农业向高质量。
数据显示,2021年种植粮食作物4.5万亩,蔬菜生产18万亩。
促转型,加快推进产业升级
品质和消费升级的需求能给市民带来更好体验,这是品牌农业和生态农业的价值所在,也是乌鲁木齐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必由之路。
这两天,位于米东区柏杨河哈萨克民族乡柏杨河村的乌鲁木齐南果北种基地,成熟的火龙果吸引着游客前来观光采摘。
基地负责人张运华说,2016年开始,在米东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帮助下,先后引进百香果、火龙果和人参果,三种水果共4亩地,现在还在试种木瓜等,米东区委宣传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还帮张运华找订单、做宣传,聚人气,特色水果成为不少市民后备箱“新宠”。
这不,31日,市民刘涵带着孩子来此摘火龙果,“带孩子品尝到新鲜的南方水果,体验劳动的乐趣,是很有意义的实践活动。”
张运华已经尝到发展特色农业的甜头,每到周末一天的接待客流近百人,年收入近20万元。
近年来,米东区以农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以全区800余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为依托,通过发展采摘、生态游等带火后备箱经济。
米东区农业农村局农业处处长李刚说,近年来,米东区按照乌鲁木齐“三大基地”发展规模发展规模化、节约化种植,同时鼓励家庭农场、采摘基地、农村休闲基地发展,通过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来发展采摘经济,大力发展精细农业,用“后备箱经济”促进乡村旅游及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而生态种植采摘园,也让陈雄尝到甜头。2018年,他搞起土地认养,3亩地被游客认养。每年春季陈雄与客户对接,确定种植蔬菜和管护,周末客户来此享受农田劳作,并在蔬菜成熟季采摘,载满各种绿色蔬菜回家。游客陈梦雅计划认养一块土地,享受田园乐趣,毕竟“蔬菜采摘 土地认养”已成为不少朋友休闲度假方式。
李香润说,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农业部门持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升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带动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跃升,为乌鲁木齐“一产上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乌鲁木齐:“蔬菜采摘 土地认养”受青睐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赵悦】在位于乌鲁木齐市近郊乌五公路边的耕读园、塞外水乡等大型农庄、度假村,市民自驾到这里打理菜园、收获果实。“蔬菜采摘 土地认养”成了他们休闲度假的好方式。
大田里,张燕和爱人在打理认养的40平方米小菜园,采摘筐里很快就盛满了各种蔬菜。“别看这么一小块菜地,一夏天产出的蔬菜,足够两三个家庭食用……”她说。
耕读园农庄今年第一次推出土地认养模式,受到市民青睐。“市民认养土地,我们来种植,主要种植西红柿、辣椒、茄子等常见蔬菜。”8月4日,耕读园负责人陈永奇告诉记者,从4月到11月,菜地所产蔬菜都归认养者。在采摘季,认养者可以到地里采摘,也可以让农庄配送到指定地点。
“春天可以参与农耕种植,冬天可在温室大棚采摘草莓。盛夏季节,除了蔬菜采摘,市民还可以到果园里采摘蟠桃、葡萄等水果。”塞外水乡度假村负责人张翠丽说,度假村一年四季的农事体验,对市民很有吸引力。今年,有近百名市民在这里认养了土地。
据悉,为了方便市民,这些度假村及农庄对地块进行精细化管理,施用发酵农家肥,进行人工除草等,确保蔬菜有机绿色。同时,为让“蔬菜采摘 土地认养”这一经营模式内容更丰富,这些度假村及农庄还延伸了服务内容,如餐饮、团建活动,还有垂钓、烧烤、研学及拓展训练服务等。
【特别注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者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QQ1181287136)删除。
点击这里查看详情>>>赠送2021最新创业项目资料
《2021涉农创业精品项目及农业扶持资金申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