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 (2021-08-06)  创业故事 食用菌类 评论关闭
文章评分 0 次,平均分 0.0
导语:作为经开区唯一的农业乡镇,徐庄镇深入贯彻落实徐州市"三乡工程"文件精神,全面推动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资本兴乡"三乡工程"提质拓面,切实推动创业、拉动就业、兴旺产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和群众致富。走进宁闽合发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双孢菇种植大棚里,一个个白胖可爱的双孢菇挤满了培育床,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摘新鲜的双孢菇,准备装上物流车。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网:为2021新农人提供精选的创业新项目,新政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让创业者更易起步,让创业过程更顺利,让生意风险降到最小,让三农创业更易赚钱!

蘑菇“致富伞”:徐庄镇的千菇园

【徐州广电-淮海网】作为经开区唯一的农业乡镇,徐庄镇深入贯彻落实徐州市"三乡工程"文件精神,全面推动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资本兴乡"三乡工程"提质拓面,切实推动创业、拉动就业、兴旺产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和群众致富。

蘑菇“致富伞”:徐庄镇的千菇园与宁闽合发双孢菇基地

在徐州经开区徐庄镇的千菇园里,一排排白胖胖的鸡腿菇长势喜人。千菇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崔广浩,正蹲在棚里耐心地指导工人们采摘鸡腿菇。几年前,崔广浩在上海西郊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从事食用菌的采购与销售工作,他坚信"小蘑菇"一定能成就"大事业"。于是2019年,在"三乡工程"能人召集令下,他毅然选择回乡创业,投资建设了126栋全季节调温菇棚,种植鸡腿菇灵芝羊肚菌茶树菇等食用菌。目前年产值2000余万元,带动当地500多人就业,小小的食用菌撑起了惠民助民的"致富伞"。

徐州千菇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崔广浩:产品主要销往广州、深圳南方的一线城市,咱在一线城市的占有率能达到80%。下一步,我就打算把食用菌这个产业再扩大生产,另外把鸡腿菇的产量、质量提得更高,增加市场份额,带动更多老百姓就业。

千菇园食用菌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劳动强度较轻,有效解决当地留守老人、妇女就业问题。另外,千菇园还带动残疾人就业14人,以崔峰为代表成立了电商销售部,把蘑菇通过网络销到了全国各地,去年销售业绩达500余万元。

千菇园员工 丁广英:在千菇园可以利用业余时间,送完小孩可以在这里剐菜,每天大约能剐三四十包菜,一天能挣八九十块钱,对家庭也有很大的帮助。

近两年,经开区按照"规划引领、政策引路、分类引导"的原则,围绕人才队伍、项目用地、金融服务、激励奖补等12个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全面推进"三乡工程"实施。目前,全区已有108名人才下乡和28名能人返乡创业,累计实施项目30余个,实际总投资超过30亿元,带动3000名农民就业增收致富。

徐州经开区徐庄镇来安村党总支书记 韩剑 :我们招引一部分人才、下乡能人来到我们村,然后布局一些新兴的产业,把乡村振兴落到实处,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让更多的老百姓参与到我们的产业发展中来。下一步,我们将以"三乡工程"为抓手,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富美来安。

蘑菇“致富伞”:宁闽合发双孢菇基地

蘑菇“致富伞”:徐庄镇的千菇园与宁闽合发双孢菇基地

宁闽合发双孢菇蘑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

【银川新闻网】双孢蘑菇又称白蘑菇、蘑菇、洋蘑菇,是世界性栽培和消费的菇类,有“世界菇”之称,可鲜销、罐藏、盐渍。在电视剧《山海情》中,最为大家印象深刻的,就是让闽宁镇移民们走上致富之路的双孢菇。

从蘑菇棚到工厂化示范基地

双孢菇之所以“扎根”永宁县闽宁镇,就像电视剧中所呈现的一样,离不开东西部扶贫协作。1997年,“凌教授”的原型——福建农林大学教授,菌草技术发明人林占熺带着6箱菌草来到闽宁镇。半年后,第一批食用菌种植取得成功,一家示范户50平方米菇房的收入超过了27亩小麦的收入。

今年46岁的马雅芳是闽宁镇木兰村的村民,她回忆自家种双孢菇的情景时说:“2005年前后种的,就和《山海情》电视剧演的一模一样,人工翻草粪,做基料,一年能种两季。”当年种双孢菇的条件很简陋,就在简易的塑料大棚里。

如今回头再看,双孢菇在闽宁镇不仅扎下移民致富的根,也扎下了宁夏食用菌培育技术的根。

与电视剧中的人工种植蘑菇棚不同,如今闽宁镇的双孢菇产业已经发展成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

走进宁闽合发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双孢菇种植大棚里,一个个白胖可爱的双孢菇挤满了培育床,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摘新鲜的双孢菇,准备装上物流车。

2018年6月,由福建和宁夏两家国有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永宁县宁闽合发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在永宁县闽宁镇扶贫产业园落户。作为宁夏地区食用菌扶贫产业示范基地,集“种植 加工 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宁闽合发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双孢菇、大球盖菇、姬松茸等食用菌栽培种植和果蔬脆片加工,为当地移民撑起了致富伞。

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以前,我连啥是双孢菇都不知道,更别说种菇了。”1998年以后,林占禧和队员们就开始分散到各个村小组,手把手教农户建棚、搭架、用牛粪和草做混合肥料。家住闽宁镇福宁村的马春花家是第一批种植农户,她记得当时所需的各种材料、原料都是福建方面免费提供的。

在大约200平方米的菇棚里有四层木架菇床,福建技术员在里面教,她和丈夫站在一边学,一边照着样子做。第一茬菇在菇架上冒出头的时候,马春花又惊又喜,以往都外出打工的马春花夫妇第一次连家门口没出就数上了钱。不到一年时间里,马春花家卖蘑菇总共挣了7500元。

2020年,宁闽合发双孢菇蘑菇工厂化栽培示范基地在闽宁镇落户,马春花又回到了她再熟悉不过的菇房,这一次她成为一名企业员工。

“一按、二拧、三拔”一气呵成,在温暖如春的基地菇房,马春花熟练地采摘下一只只圆润嫩白的双孢菇放到筐里。

在双孢菇车间的工人有60多人,都来自闽宁镇福宁村、木兰村和园艺村等周边村庄。因为采菇需要大量人力,产业的兴起也带动当地移民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公司总经理何龙介绍,项目引进荷兰最先进栽培技术,采用一二次发酵工艺,智能化温控栽培,物联网生产管理,一年培育生产双孢菇六季。同时,该项目还带动周边村镇的农户,聚集现代生产要素,采取“公司 农户”,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目前基地双孢菇平均日产量3吨,销售市场面向宁夏、内蒙古、甘肃、青海、河南、山东等地,年销售收入1300余万元,吸纳劳动力65人,人均月收入2500元至3000元。2020年公司双孢菇产品成功入选国务院扶贫办消费扶贫产品名录,既提升了闽宁镇产业水平,又改善当地就业环境,实现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双提升。

【特别注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者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QQ1181287136)删除。蘑菇“致富伞”:徐庄镇的千菇园与宁闽合发双孢菇基地

点击这里查看详情>>>赠送2021最新创业项目资料

《2021涉农创业精品项目及农业扶持资金申报指导》

  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QQ1181287136)删除。
2023新农人最需要了解学习的农村创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免费共享!关注@69农村创业网,让创业者更易起步,让创业过程更顺利,让创业风险更小,让三农创业更易赚钱!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扫一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