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前 (2021-06-19)  养鱼 创业新闻 粮食油料 评论关闭
文章评分 1 次,平均分 5.0
导语:上林县结合旱改水项目工作,以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施三季水稻试验种植,目前共有3个试验基地300多亩。下一步,该县将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为契机,不断探索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做法,进一步丰富水产品品种,打造休闲农业、民俗体验等旅游产业,延长稻渔共生种养产业生态链,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山水田湖融合发展之路。

【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网:为2021新农人提供精选的创业新项目,新政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让创业者更易起步,让创业过程更顺利,让生意风险降到最小,让三农创业更易赚钱!

广西上林县践行“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稻丰鱼肥生态美!
6月15日,在上林县三联村云陆庄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里,农户收获放养的鲤鱼,笑逐颜开。 徐天保/摄

“排水,开镰……”6月15日,在上林县大丰镇三联村云陆庄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稻秆上垂着沉甸甸的稻穗,稻秆下泥鳅、塘鲺、禾花鲤等在田里穿梭,村民们忙着割稻、抓鱼。

这里的土地曾因常年受水患,休耕过一段时间。2020年底,上林县政府调研农村休耕闲置土地问题时,科普了“稻鱼共生种养模式。云陆庄村民陆茴香知道后,看好发展前景,流转172亩连片休耕地,改造成了水田

上林县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可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唐代。2012年,“上林大米”成为广西首个列入地理标志保护的大米产品。

虽说“稻鱼共生”是一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但在上林大规模种养尚属首次。

一开始,由于不施用化肥秧苗不长个,出现叶黄、有虫等情况。村民议论纷纷:“秧苗肯定活不了”“得赶快喷药追肥”……对此,陆茴香没有理会,事实证明陆茴香是对的:当鱼苗放进田里后,情况出现了转机,不到一个星期,稻苗变得绿油油,稻秆也粗壮了许多。

据了解,“稻鱼共生”事实上是一个立体生态循环系统,即水稻为鱼提供稻花和有机物质,而鱼产出的粪便又可作为稻苗肥料;田鱼喜钻泥土,促进肥料分解,更利于水稻生长。

与其他推行“稻鱼共生”的地方相比较,上林县所采用的是高密度养殖。种养期间,基地会不定时补充深井水,保持水体恒温;并投放一种名为百草料的独特食料,这种食料会产生大量螺旋藻,在成为鱼食的同时,还能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氧气,产生大量的菌胶团,进而保持整个生态系统平衡稳定。

“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单一的高密度鱼养殖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又能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大大提升大米的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上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罗慧红介绍道。

当天,经过测算,基地亩产稻米约400公斤,达到常规种养模式的平均水平。“鱼苗投放时,泥鳅和塘鲺分别是每公斤800尾、40尾,现在收获测重达到每公斤120尾、16尾。”陆茴香细算了一笔账,仅田鱼一项的纯收入就能达到每年每亩2万元。目前,基地还帮助了139户农户增收。

据了解,上林县结合旱改水项目工作,以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实施三季水稻试验种植,目前共有3个试验基地300多亩。下一步,该县将以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为契机,不断探索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做法,进一步丰富水产品品种,打造休闲农业、民俗体验等旅游产业,延长稻渔共生种养产业生态链,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山水田湖融合发展之路。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乔晓莹 吕海锋)

【特别注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者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QQ1181287136)删除。广西上林县践行“稻鱼共生”农业文化遗产,稻丰鱼肥生态美!

点击这里查看详情>>>赠送2021最新创业项目资料

《2021涉农创业精品项目及农业扶持资金申报指导》

  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涉农创业个人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QQ1181287136)删除。
2023新农人最需要了解学习的农村创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免费共享!关注@69农村创业网,让创业者更易起步,让创业过程更顺利,让创业风险更小,让三农创业更易赚钱!

登录

忘记密码 ?

切换登录

注册

扫一扫二维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