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网:为2021新农人提供精选的创业新项目,新政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让创业者更易起步,让创业过程更顺利,让生意风险降到最小,让三农创业更易赚钱!
泥鳅养殖已成为赣榆区墩尚镇特色产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赣榆区墩尚镇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泥鳅出口示范基地,也积累了泥鳅养殖成功经验。
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泥鳅的可食部分占鱼体总重的 80% 左右。 过去泥鳅从天然水体中进行捕捞,或经过短暂养殖后进行销售。 随着国内、国际市场对泥鳅的需求量扩大,依靠天然捕捞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泥鳅养殖业便应运而生。
1 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为小型底层鱼类,适宜生长水温为 10~30 ℃ ,在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河南等省份分布广、产量高。 连云港地区泥鳅生长期为 5 月至 10 月中旬,生长温度 18~32 ℃ ,最合适水温为 28 ℃ 。 当水温超过 10 ℃以上时,泥鳅开始觅食;当水温达到 22~28 ℃ 时,泥鳅食欲最旺盛,生长最快;当水温达 34 ℃ 以上时,泥鳅钻入淤泥中避暑;当水温低于 10 ℃ 时,泥鳅钻入淤泥中越冬。
2.1 养殖池塘准备
池塘土质以壤土最好,以东西长66~88m 、南北宽15~20m 的长方形池塘为宜,面积一般以1334m2 较为适宜,深度以1.0~1.2m为好。宽度不宜超过20m ,这是因为过宽影响人工投喂饲料,导致饲料投不到池塘中间,造成投料不均匀,出现投料空白区域。泥鳅具有钻泥的习性,因而要在池塘内设置拦网。
在池塘底部四周挖深和宽均为30cm 的沟槽,选择高2m 的抗曝晒的塑料网片,网片下端沿网沟槽向池塘中央方向平铺 30cm ,用泥土压实,防止泥鳅从池塘底部逃出,将网片上端固定在木桩或水泥桩上 。
放养前要清除池塘底部淤泥,经曝晒后将塘底推平。鱼种放养前7d用生石灰干法清塘,生石灰要选用大块,用量900~1200kg/hm2 ,清塘时间宜选择晴天上午。泥鳅苗入池前 3~5d,进行肥水培育浮游动植物。
2.2 鳅种放养
2.2.1 品种选择。 生产上大规模养殖品种有普通泥鳅和大鳞副泥鳅 2 种,应根据养殖销售方向,选择不同种类的泥鳅苗种。 赣榆地区养殖的泥鳅主要出口韩国,一般选择养殖大鳞副泥鳅。 该品种个体大、生长速度较快,饲料系数低,产量高,适宜出口。
2.2.2 放养时间。 当水温达到 10 ℃ 以上时开始放养。赣榆地区每年 4 月中下旬至 6 月上旬为最佳放苗时间。 过早放养,水温较低,泥鳅活力不够,易密集出现窒息死亡;过晚放养,水温过高,不利于泥鳅苗种的运输,同时缩短养殖周期,商品鱼规格小,售价低,影响经济效益。
2.2.3 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过高,泥鳅易生病,增加药物使用, 影响品质。 赣榆地区高产池塘一般放养 120~160 尾/kg 的泥鳅苗种 12~15t/hm2 ,经 1 年饲养规格可长到 50~60尾/kg 。
2.2.4 苗种消毒。 苗种运至塘口,在运输泥鳅苗水箱内加入溶解的 20~30 mg/L 食盐水或 20 mg/kg 碘制剂进行消毒处理,浸泡消毒时间 10~15min ,捞出泥鳅苗,用清水冲洗后,放入养殖池塘。 浸泡时间长短取决于温度高低,温度与时间成反比。
2.3 日常管理
2.3.1 水质调节。泥鳅生长最适水温为 23~28 ℃ ,此时泥鳅对饲料营养利用率高,生长速度最快。 要保持养殖池塘适宜水温,可在池塘内增加水花生、水葫芦等漂浮植物。 当水温过高时可用井水降低养殖池塘内水温。 池水透明度以 20 cm 左右为宜,每隔 15 d 施用微生态制剂,抑制池塘内氨态氮、亚硝酸态氮 。
2.3.2 饲料投喂。 泥鳅苗种放养后,及时捞出体质差、在水面游动和即将死亡的泥鳅, 3d后开始少量投喂。根据养殖池塘规格设 3~4个饵料观察台,投饵前检查吃食情况,如果观察台有剩余饲料,应适当减少投喂量。 为保证泥鳅的成长与肉质,泥鳅的饲料蛋白占比以 34%~40% 最适宜,动植物蛋白比为2.5∶1。 一般体质量小于5g/尾,饲料中蛋白含量要大于 35% ;体质量5~15g/尾,饲料中的蛋白含量要大于 33% ;体质量大于 15 g/ 尾,饲料中蛋白含量要大于 30% 。 投喂量应根据季节不同适当调整。 5 — 6 月,投喂量为鳅体质量的 4%~5% ;7 — 8月,投喂量为体质量的 8%~10% ; 9 —10月, 投喂量为体质量的 5%~6% 。 投喂饲料遵循定质、定量、定时、定位的“四定”原则,每天投喂 3 次,傍晚投喂泥鳅专门饲料,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 40% 。
2.3.3 巡塘。 每天坚持早、中、晚 3 次巡塘,观察水质,泥鳅的摄食、活动情况;定期对泥鳅肠道进行检查,查看肠道内是否有食物,是否有病害发生;查看池塘四周拦网是否有漏洞和破损,做好防逃工作;阴雨天气,注意防止泥鳅浮头,发现泥鳅在池塘拦网周边游动,应采取冲水措施。
2.4 疾病防治
2.4.1 疾病预防。 池塘高密度养殖会因人工捕捞或运输操作不当、放养时未严格消毒、投饵方法不合理等因素导致泥鳅发病。 为了防止少发病或不发病,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原则,做好清塘消毒、苗种消毒、控制放养数量及饲料投喂量管理工作,每隔 15 d 用漂白粉 1.0~1.5 mg/L 进行水体消毒。
2.4.2 疾病治疗。 常见疾病有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水霉病、红鳍病,以及车轮虫、舌杯虫等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① 肠炎。 肠炎分细菌性和病毒性。 发病泥鳅鱼体发乌变青,游动缓慢,停止吃食,肠管内充血发炎,肛门红肿。防治措施:按鱼体质量的 5% ,在饲料中添加“鱼用多维”投喂,连续使用 5d。 ② 水霉病。 赣榆地区一般 4 月开始放养鱼种,苗种由于运输和捕捞过程中受伤,容易患水霉病。该病发病适宜水温 3~18 ℃ 。初期在病灶四周出现小白斑,而后菌丝向外伸出,呈灰白色、棉絮状,俗称“毛霉病”或“白毛病”。 防治方法:苗种放养时严格消毒,对患病的苗种可用 2%~3% 食盐水浸泡 5~10 min ;或全池泼洒水霉净 0.6~0.75 mL/m 3 。③ 红鳍病。 患病鱼体背鳍附近表皮脱落,呈灰白色,腹部及肛门周围充血、发白溃烂。 治疗措施:按投喂饲料重量的 0.3% 拌氟苯尼考,连续投喂 7d 。 ④ 寄生虫病。常见有车轮虫、杯体虫等寄生虫,寄生在泥鳅鳃上或受伤的体表,使泥鳅急促不安,浮在水面打转。防治措施: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 5∶2 )合剂全池泼洒,浓度为 0.5~0.7 mg/L ,使用后密切注意泥鳅活动情况,防止药害发生;针对车轮虫病,使用新鲜苦楝枝叶煎水全池泼洒效果较好,一般可用 5 kg 新鲜苦楝枝煎水泼洒100m2。⑤ 气泡病。 泥鳅患病后会浮在水面,肚皮鼓起像气泡,失去平衡能力。 此病主要发生在泥鳅种苗期。 防治方法:平时适量投饵、保证饲料质量,勤换水;发病时,加注经过曝气的清新淡水,同时水体泼洒食盐1kg/m 3 。
2.5 越冬期管理
赣榆地区室外池塘养殖泥鳅每年 11 月至次年4 月为越冬期,泥鳅活动逐渐减弱直至停止摄食,越冬期水面易结冰,越冬前的营养积累和越冬期间水质管理非常重要。
2.5.1 越冬前准备。 泥鳅停食前适量添加提高免疫力的维生素、免疫多糖、氨基酸以及保肝利胆类药物;进行寄生虫检查,尽早杀虫,避免虫害;随着水温的下降逐渐减少投喂次数和投喂量,直到泥鳅停食。
2.5.2 越冬期管理。 越冬期间每天至少早晚各巡塘1 次,观察泥鳅活动及水质水色变化情况,结冰时要及时进行人工破冰。每隔 5~7 d 进行水质监测,做好监测记录;每月选择天气晴好时补换水 2 次,每次控制在10 cm 。
2.5.3 越冬后期管理。 赣榆地区每年 4 月水温逐渐升到 10 ℃ ,随着水温的回升,泥鳅的活动量、摄食量逐渐增大,宜选择晴天中午时段开始投喂,适当增换新水,进行水体消毒,做好疾病预防,查看鱼体表有无受损,提早防范水霉病 。
【特别注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者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QQ1181287136)删除。
点击这里查看详情>>>赠送2021最新创业项目资料
《2021涉农创业精品项目及农业扶持资金申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