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底部】扫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69农村创业网:为2021新农人提供精选的创业新项目,新政策,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让创业者更易起步,让创业过程更顺利,让生意风险降到最小,让三农创业更易赚钱!
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字号”转向“精字号”
【人民网-人民日报】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字号”转向“精字号”,要坚持联农带农,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丰收时节,河南省正阳县农民又迎来新收获。一粒粒花生从田间进车间,经过筛分、脱壳、精选,变成了花生油、休闲零食、保健品。在产业链上,不仅小小的花生身价倍增,就连花生秧、花生壳也变身为俏销商品。得益于不断延长的花生产业链,正阳县花生常年种植面积达170多万亩,花生之乡名不虚传。
还不只是正阳。这些年,农业产业化政策不断加力,不少地方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迅速。2020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约23.5万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过8.1万家,加工转化率提升到68%。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不仅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完善了利益链,也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满足居民新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作为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产品加工一头连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城市和市民,它发展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着乡村产业体系强不强。
当前,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的有利因素很多。从发展环境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都为产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从支撑要素看,近年来城乡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条件大幅改善,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要素加速向乡村汇聚,为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注入新动能。但要看到的是,目前农产品加工业由于总体发展时间还较短、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等原因,导致产业链条仍然较短,上下游环节尚不匹配,一些地方的产业水平还停留在“初字号”“粗字号”,亟待加快转型升级,转向“深字号”“精字号”,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由“初”转“精”,首先要完善扶持政策,瞄准“人、地、钱”等要素加强政策供给,加大对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其次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加工技术和装备研发水平,打通农产品加工技术关键环节和瓶颈制约。与此同时,还应注重搭建平台载体,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横向融合一二三产业,纵向贯通产加销,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升级版。
如今在正阳,不少尝到花生种植甜头的农民说,“日子过得美,全靠产业‘链’得牢”。可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得好,往往能够激活一片区域、壮大一个产业、带动一方农民。所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壮大,要融入乡村产业发展大局,发挥带动作用,引导先进市场要素和农村特色资源对接,把现代化经营理念引入产业发展。与此同时,更要坚持联农带农,完善与各类经营主体的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河南省加快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日报】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国际发达国家的一般规律是农业强国必然是农产品加工业强国,国内发展实践一般经验是农业大省必须是农产品加工业强省,我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模式与面临的问题
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有关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涵盖面粉、食油、肉类、乳类和果蔬等五大类,整体具有全产业链发展、产业主体多元化、科技支撑和文化提升等特征。由于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不同,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了传统种养业推动、现代种养业培育、特色种养业成长、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园区拉动等五种发展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上面临着基础、结构和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不坚实。农产品加工业的微观基础总体表现为弱小。第一,种植业农户数量多,规模小,现代化水平低,盈利能力弱。以种植业为基础的加工业,难以保障原料稳定供给和品质要求。第二,农户与加工企业之间的利益关系,在产业链上的获利水平较低,缺乏纵向一体化的形成机制。第三,多数县域加工企业的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不高,实力较弱,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第四,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影响力较小,知名品牌和驰名商标的影响力弱,产品的市场份额较小。
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结构需优化。在中观层次主要有区域和产业两大方面的问题。第一,省域、市域和县域三个尺度上的区域问题。首先,在全国的省际之间比较表现为大而不强,在省内难于支撑农业大省转变为农业强省。其次,市域的农产品加工业的主导性不突出,特色不显著,联系不紧密,与省域和县域之间的地位关系不明确。再次,县域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对周边扩散和带动力不强,县域之间缺乏协同性和联动性。第二,产业问题主要表现为布局、结构、组织和效应四大问题。首先,布局上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不完备,产业群落关系不完善,产业园区掺杂有非相关产业、企业和产品生产。其次,结构上加工企业的价值创造作用不突出,高精尖产品比例和加工业产值比例较低。再次,组织上产业的服务供应商和科研机构等相关产业和机构的集聚不紧密,不同组织主体的关系松散,组织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最后,产业集群的资源共享效应、技术扩散效应、创新学习效应和利益涓滴效应尚不显著。
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有待完善。在宏观层次上主要是政策上的城乡关系、地区关系、部门关系和政企关系需要协调。首先,城乡关系不协调。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加工需要的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主要集中在城市而难以下乡,建设用地指标亦没有做到城乡平衡。其次,对不同地区的支持和地区贡献不协调。在国家不同农业功能区之间,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之间,农业大省(县)和其他省(县)之间的差异化支持,国家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产业布局等发展规划,以及国家级龙头企业、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区域分布,与区域农业贡献不协调。再次,部门政策不协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部门之间有关政策内容和政策执行,需要协调和配套。最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难平衡。一种现象是企业的公共产品贡献不能充分得到政府支持和应有回报,另一种现象是市场主体对政府的“依靠”变成“依赖”。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针对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在产前、产中和产后三个环节的微观主体培育、区域产业提升和政策精准支持等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巩固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第一,壮大微观主体基础。首先,提高加工企业资本和技术实力,提升创新能力、自生力和竞争力。同时注重打造并保护企业和产品品牌,靠品牌提高竞争力。其次,提高农户现代化程度,为农户生产经营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创造条件。再次,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成”功能,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第二,完善基础设施。首先是加工业发展需要的道路、水电配套和储藏设备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其次是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基建”条件下,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实现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第三,改善生态环境基础。首先,减少农业污染,提高水、土、气质量,营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其次,生产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创造并实现生态价值。
加快农产品加工产业转型升级。第一,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方式,从资源和原料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变。第二,产业发展动力从供给主导型向需求导向型转变。第三,产业布局形态从县域产业集聚向市域和省域加工产业集群转变,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发挥政府管理和行业自律作用,打造和维护区域品牌。第四,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和机构的关系,从松散型向紧密型、依存型和共生型转变。
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政策。从政策集成、精准支持、关系协调三个方面完善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第一,根据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大要素供求关系、利益关系协调等政策集成,形成“政策套餐”。第二,政策支持应针对主体、环节、时机,分层次、区域、类别精准施策。第三,搞好部门政策间和专项政策间有关政策设计、政策执行的关系协调,实现政策目标、内容和措施相协调,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特别注明】本文(部分)内容与图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涉农创业者学习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QQ1181287136)删除。
点击这里查看详情>>>赠送2021最新创业项目资料
《2021涉农创业精品项目及农业扶持资金申报指导》